AI登上诺贝尔奖领奖台:机遇与挑战并存

元描述: AI首次获得诺贝尔奖,标志着人工智能驱动科研方式已成主流,但也引发担忧,AI发展会带来哪些风险?如何利用好AI?文章将探讨AI时代科研新范式,以及中国大模型如何突破发展。

人工智能 (AI) 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从智能手机上的语音助手到自动驾驶汽车,AI 的影响无处不在。但今年的诺贝尔奖却将 AI 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将它从幕后推到了聚光灯下。2024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化学奖都授予了人工智能领域的科学家,这无疑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标志着 AI 正从一个新兴学科走向科技领域的中心舞台,并开始深刻地改变着科学研究的范式。

然而,AI 的快速发展也引发了人们的担忧,它是否会取代人类,带来不可预知的风险?如何利用好 AI,避免其带来负面影响? 这篇文章将深入探讨 AI 登上诺贝尔奖领奖台的意义,以及 AI 发展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AI 改变科研范式:从“太阳底下最难的问题”到“AI 助手”

自 ChatGPT 引发的 AI 技术革命以来, AI 领域一直在以惊人的速度发展, “每三个月就有新突破,每半年就要翻天覆地”, 国际著名计算生物学家、复旦大学复杂体系多尺度研究院首任院长、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领军科学家马剑鹏感叹道。

过去,科学家们花费几十年时间,甚至一生都在研究某个领域,而 AI 的出现则打破了这种传统。以蛋白质折叠问题为例,这是一直困扰生物学界的难题,此前科学家主要依靠实验技术来破译蛋白质结构,耗时长、成本高,而且准确性也难以保证。

然而,AI 的出现改变了一切。由谷歌旗下 DeepMind 公司研发的“AlphaFold2”模型在蛋白质结构预测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在蛋白质结构预测大赛 CASP 14 中,对大部分蛋白质结构的预测与真实结构只差一个原子的宽度, “预测蛋白质结构,向来被认为是‘太阳底下最难的科学问题之一’”, 马剑鹏表示,“但没想到人工智能 ‘AlphaFold 2’ 的出现了,让这个问题向前迈进一大步,真正体现了算法的力量。”

AI 强大的运算能力和学习能力,使其能够快速分析海量数据,并找到隐藏的规律,这在传统科研方法中是难以实现的。AI 正在成为解决复杂科学问题的“AI 助手”,加速着科学研究的进程。

AI 获诺奖的意义:传统自然科学领域拥抱新兴学科

AI 在诺贝尔奖中占据重要地位,释放出传统自然科学国际性奖项向新兴学科迁移的信号。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化学奖都花落 AI,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教授、上海市数据科学重点实验室主任肖仰华表示。

传统上,人们认为诺贝尔奖主要授予在传统自然科学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个人或组织。此次诺奖对人工智能等新兴学科的倾斜,标志着以人工智能驱动的科研方式已不再是“偏门”而是逐渐走向“主流”,并获得传统自然科学领域的广泛肯定。

AI 的崛起,也意味着科学研究的范式正在发生转变。过去,科学家们主要依靠实验和理论推导进行研究,而现在 AI 正在成为不可或缺的工具,它帮助科学家们进行数据分析、模型构建和实验设计,甚至可以独立完成一些科研任务,并提出新的研究方向。

AI 浪潮下的机遇与挑战:人类如何与 AI 共舞?

AI 的快速发展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挑战。 “假设青蛙创造了人类,那么你认为现在谁会占据主动权,是人,还是青蛙?” 去年,辛顿本人在北京智源大会提出的问题仍在人们心中回响。

随着 AI 越来越强大,人们不禁要问,它是否会取代人类,甚至对人类构成威胁?

“从来不是 AI 可能取代人类,而是掌握了 AI 这种先进工具的拥有者在淘汰没有掌握先进工具的人”,肖仰华认为, AI 本质上还是工具,需要人类去引导、规范和纠正, “AI 很難具有人类科学家的原始创新能力,它不具备像爱因斯坦那样提出这种相对论,去解释物理现象,突破传统牛顿力学对于这个世界的机械力学的解释,从零到一的原始创新仍然还是人类科学家才有可能完成。”

AI 的发展也带来了伦理道德的挑战。 “科技是火车头,整个人类社会是车身,目前火车头动力十足,速度越来越快,越来越加速。但是整个人类社会是由一个个鲜活的个体组成的,是由还在遵循着传统伦理和价值观念的家庭组成的”, 肖仰华表示, “科技的强劲的带动下,生产力会快速发展,生产力快速发展就势必要求整个社会的上层建筑、伦理价值和情感观念跟着去做适应和调整,缓慢调整的社会上层关系和在科技带动下快速发展的生产力之间可能会诞生新型的矛盾。”

为了避免 AI 失控,人类需要制定相应的制度和规则, “我们要看到 AI 在科学研究发展上的巨大潜力,也要意识到 AI 背后潜在的风险和问题,以目前 AI 的能力,即便将来发展很完善,本质依然是工具,是对人类的辅助”, 肖仰华强调。

中国大模型如何腾飞超越?

AI 成为诺奖主流,无疑给 AI 产业发展带来了积极信号,中国 AI 科研和大模型企业又该如何对标?

“中国从来不缺优秀的工程师”, 马剑鹏表示, “但是如果要走向高精尖,还有很大的难度,能出现在概念上起引领作用的突破最好,因为人工智能领域确实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坦白讲,中国在这方面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如果讨论的是我们是否能在世界范围内达到诺贝尔奖级别的成就,我想在这方面可能还存在一定差距。”

马剑鹏认为,在 AI 领域的竞争,需要借鉴国外的经验,不能只在高校里依靠教授单兵作战。有些工作,需要大兵团作战,需要高校、大企业等各类资源的融合。

此外,在 AI 教育的短板也需要加强弥补。 “高等教育机构中的学科分类,包括学院的划分,都是基于传统学科体系而设立的,现在必须改革,加强对 AI 教育的培训。”

肖仰华建议,未来大模型在 To B(企业端)行业专业场景的应用要更多和更快, “To B 的应用需要有更多的资源力量和人才资本投入,而这些都和诺贝尔奖传统自然科学和 AI 深度融合是密切相关的。如果能借这个契机,推动更多的资源进入到专业场景,那么对大模型产业而言会产生更巨大的推动作用。”

常见问题解答

1. AI 获诺奖意味着什么?

AI 获诺奖标志着人工智能驱动科研方式已成主流,AI 将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研究发展的最重要引擎。

2. AI 的发展会带来哪些风险?

AI 的发展会放大科技的两面性,带来伦理道德和价值观念的挑战,需要积极管理和管控其可能带来的风险。

3. 如何利用好 AI?

AI 是一种工具,需要人类去引导、规范和纠正,人类依然是 AI 的掌控者。

4. 中国大模型如何突破发展?

中国需要加强 AI 教育,鼓励高校、大企业等各类资源的融合,并关注专业大模型在 To B 行业的应用。

5. AI 会取代人类吗?

AI 不会取代人类,但掌握了 AI 这种先进工具的人将会淘汰没有掌握先进工具的人。

6. AI 未来会如何发展?

AI 将继续快速发展,并渗透到各个领域,对人类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结论

AI 登上诺贝尔奖领奖台,标志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它将深刻地改变科学研究的范式,并推动社会发展。 然而,AI 的发展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人类需要理性地看待 AI,制定相应的制度和规则,确保 AI 的健康发展,为人类服务。

AI 的未来充满希望,但同样充满未知,人类需要谨慎前行,与 AI 共舞,共同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